

桃花源里线上股票配资,洞庭湖畔。初秋的清晨,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王文莉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当事人询问声、打印机声交织。在卷宗堆积如山的办公桌后,王文莉正俯身接听一个投诉电话,声音沉稳:“您请听我说,不要激动。情况我都记录下了,24小时内一定给您处理反馈。”这位被同事们称为“门诊专家”的法官,已在立案信访一线坚守了整整11个春秋。从国企员工到员额法官,从程序把关人到矛盾化解者,他用法律人的执着与温情,在司法为民一线书写着新时代法官的担当。
星火之光:播种法治信仰的种子
一颗种子一旦种下,终会在时光里生根发芽。
1980年寒冬,王文莉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年幼时的王文莉常常目睹大人们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那时小小的他心里就萌生出一个稚嫩却坚定的念头:要是大家都按规矩办事该多好。这个爱看热闹且眼神清亮的孩子总会挤在人群最前排,目不转睛地默默看着,一些朴素的、公平正义的观念就像种子一样埋进了他的心底。尽管他并不知道在矛盾纠纷中,法官是做什么的。但内心对“解纷”的渴望,已经悄悄浸润了一个草原少年最初的法治梦想。
高考后,王文莉毅然选择了法学专业。大学四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法律知识。然而,命运的轨迹并非直线延伸。2005年,王文莉随南下潮来到广东。在国企工作8年,他脱下书生袍,戴上安全帽,深入工程一线,亲历着经济高速发展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矛盾。国企的经历成为他观察社会的独特窗口,也让他触摸到法治的复杂机理。“法律不该束之高阁,它该为普通人所需,为普通人所用。”他在日记中写道。
“32岁那年,我还是决定为深埋心中的愿望拼一把。”2012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文莉挑灯夜战,以超常的毅力一举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次年,他毅然告别熟悉稳定的国企环境,通过公务员考试,以33岁的“高龄”踏入常德中院的大门。
至此,王文莉法治信仰的种子破土而出。

图为王文莉担任审判长审理一起再审案件。
洞庭湖的风裹挟着南方的湿润气息,也将王文莉的耐心滋养得细腻。同事说,最佩服王文莉的不是他对专业的探索精神,而是对来访者的态度——无论是谁,他从未缺过耐心。前两年,在驻市委政法委涉法涉诉受理中心期间,王文莉每天面对最多的是哭诉、谩骂甚至威胁。面对情绪不稳定的当事人,王文莉有自己的一套“解题”方式:他会为每个接访者倒上一杯茶,或者准备一颗润喉糖。这些小小的细节,总能帮他实现“破冰”。
去年春天,一位七旬老人为土地纠纷问题找到王文莉,因情绪崩溃蹲下大哭。王文莉也赶紧蹲下身子握住老人的手:“您先别激动,先听我慢慢说。”三个小时的倾听后,他带着书记员连夜核查30年前的承包合同,最终在法理与人情的平衡上,找到了让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些年王文莉在工作中未发生过一起因工作方式、方法不当引发的矛盾冲突,他以法治思维为标尺,以耐心细致为良方,一点点解开当事人心中的结,在法理与情理的钢丝上稳步前行。
2023年,王文莉被安排参与“全市法院整治不规范立案专项行动”。他和同事们果断亮剑,在全市法院公布专项投诉举报电话,并郑重承诺:“投诉电话我亲自接听,24小时内必有回应!”对此,书记员小何记忆犹新,有天上午一上班我们就接到了投诉电话,下班前就接到了妥善解决的感谢电话。王文莉以身作则,深夜接到反映某拖延立案的电话,次日一早便驱车前往核实督办;针对普遍存在的“疑难案件不敢立、不愿立”现象,他与领导和同事们专题研讨,统一立案尺度;强化对基层法院的常态化指导和突击检查,对侵犯诉权行为“零容忍”。
2024年,常德全市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关于“不立案”的投诉量降至全省最低。
如我在诉:善治未病的“好郎中”
王文莉办案,从不满足于程序终结,而是追求“案结事了人和”的境界,将“如我在诉”的意识刻入骨髓。
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要始终坚守如我在诉,做善治未病的‘好郎中’。”作为立案庭法官,王文莉戏称自己是“万金油”——案件类型横跨民事、刑事、行政领域,涵盖管辖权异议、再审审查、申诉复查及各类程序性案件。这要求他不仅精通立案信访的“术”,更要具备广博深厚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知识储备的“道”。为练就本领,王文莉的办公室深夜总亮着灯:书架上的《民法典理解与适用》的页脚磨出了毛边,最高人民法院24号指导性案例的批注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他如饥似渴地参加各类培训,在办案中学习,在学习中办案,虚心向资深法官求教。他主动“找案办”,把每一个案件都视为锤炼本领的宝贵机会。即使肩负繁重的信访管理职责,他每年还要办理近200件案件。
夜深人静时,王文莉办公室的灯常亮着,只为文书中的一字一句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同事打趣道:“王庭长是外卖专户,错过了食堂吃饭时间就点外卖。”
近乎痴狂的学习下,王文莉也得到了“爱管闲事”的称号。
伍某珍老人因房产分割案常年信访,面对其近乎偏执的坚持,当王文莉从老人颤抖的手中接过发黄的补充证据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伍某珍话语中新证据的蛛丝马迹,随后耐心引导老人通过法律援助律师提交申诉材料,最终推动案件依法进入复查程序并启动再审纠错。三个月后,当老人拿到改判文书时泣不成声。他赠送的锦旗上写道:“正直、廉洁、温暖人民的好法官。”
黄某宗的案件则更具时代烙印。这位曾在20世纪70年代参加三线建设负伤的老人,因工伤认定无果,自2018年起踏上漫长信访路。面对年代久远、证据湮灭的困境,法律程序似乎已无能为力。王文莉创新采用了“法治诊断+司法救助”的方案,为老人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他一次次接待老人倾听,主动分析案情,在进行深入的法理与情理沟通后,王文莉意识到法律诉讼的途径很难为老人解决问题。但黄某宗因旧伤复发、生活陷入困境的现状怎么解决,成为了王文莉心里的一个疙瘩。寻求司法救助途径。经过反复沟通协调,最终黄某宗接受了救助方案,这起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伤痛得以抚慰,老人噙着泪握住他的手:“王法官,你是真把老百姓的事放心上了。”

图为王文莉向群众宣传行政复议告知书。
王文莉很乐于和老百姓打交道。但凡有老百姓前来,一杯茶一个笑脸,愤怒的火苗大都能消弭一半。再加上他耐心细致地倾听,毫无保留地为其寻找蛛丝马迹,老百姓们总是怒气而来、平静而归。用王文莉的话说:“老百姓到这儿不是来听法律条款的,是要找问题的解法。”
在处理李某等5人与某学校人事争议上诉案时,一审法院以不属民事受案范围为由裁定不予受理。王文莉审查发现,5人诉求合理,单位确有过错,但严格依法,确难进入诉讼程序,且潜藏巨大信访风险。他没有机械地一驳了之,而是将心比心,把5位当事人请到法院,用通俗语言讲解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坦诚说明法律困境,赢得当事人理解。同时,他又“多管闲事”,主动与学校负责人多次沟通,力陈利弊,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5人欣然撤诉。一份本该冰冷的裁定书,因他注入司法的温度,转化为一份温暖的和解协议。
那间小小的接访室,见证王文莉如何将尖锐的对抗转化为理性的对话,将绝望的呼号引向法治的轨道,也见证了这位“平民法官”一心为民的拳拳之心。

图为王文莉与上访人沟通。
勤思善悟:当好基层社会治理的“探路人”
在常德柳叶湖的白鹤山,张、王两家这对本来和睦相处的邻居,因风水问题而陷入僵局,甚至大打出手。张家将母亲的坟茔安置在自家山上,坟墓恰好正对着山下王家的大门,遥遥相望。王家初时沉默,可之后半年内,家中祸事接踵而至,接连因车祸生病。村里流言渐起:“张家那坟头压住了王家的风水眼,煞气冲天啊!”王家人一想,最终认定一切灾殃皆源于那山腰上突兀隆起的土堆。
为此,王家吵闹着要求张家迁坟。张家自是不同意,说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事情,两家人如滚沸的水泼进了油锅,瞬间扭打成一团。这也拉开了两家人长达十年的恩怨。
今年,王文莉接手了这场纠纷。农村还遗留的风水观念与现实法律冲突的戏剧性,让事情看上去并不好办。为此,王文莉先后十次来到村里,坐下来分别找两位当事人了解情况。
“老张,虽然他们做法不妥,但王家这几年不顺当,出了这么多事,将心比心,你也要理解。”
“王哥,先不管这些事是不是坟头的问题,单就这事,法律条款上没有支持的条款,强制不了老张家迁坟。”
几天后,王文莉在村委会议室,请来了双方,也请来了附近几个村公认有些见识的乡知。王文莉开门见山:“今日咱们不争对错,只寻解法。”
基层的事,情理法一样不能少。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劝导下,王文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张现在家境好、有门路,希望能带着老王出去谋生路。能多赚钱比什么都实在。老王把心态调一调,好好生活就是最好的风水……”
“王法官,我愿意给老王介绍一份不错的工作,和我一起干,这样我们的风水都一样了!”
老王最终不再纠结迁坟,一切尘埃落定。王文莉说:“有时人生比法律的条文更深更韧。它需要的不是生硬的判决,而是一把懂得‘疏导’的巧铲——既要掘开现实利益的活水,也要引走心头积郁的暗流。基层治理,唯有以人心为尺、情理为度,方能将其细细熨平。”
2024年,在尹某与彭某的离婚上诉案中,王文莉再次抽丝剥茧,发现这对夫妻矛盾的导火索竟是因一只无人看管的小狗引发的邻里纠纷,感情基础并未真正破裂。他敏锐地抓住彭某爱狗却无力照料、尹某冲动行为的可谅之处,耐心疏导,唤起了双方对家庭温暖的回忆。最终在中秋团圆氛围的感召下,彭某原谅了尹某,尹某也认识到自己的冲动,夫妻重归于好。尹某在撤诉申请中写道:“王法官让我们明白婚姻需要比养狗有更大的责任心。”一纸撤诉裁定背后,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得以恢复的圆满。
这些案件,完美诠释了王文莉对化解基层矛盾的执着追求。
在办案之余,王文莉还将积累的工作经验总结,撰写了《刑事申诉案件增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常德法院近五年来受理涉金融、房地产案件的调研分析》等文章在专业刊物发表;其编写的行政处罚案例获评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优秀案例奖。在业务竞技场上,他曾获全市立案技能比武第一名、全省立案技能竞赛第二名,带领常德法院斩获团体冠军……荣誉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淬炼。

图为王文莉与同事讨论案件。
从2013年初入法院的青涩,到如今立案信访领域的行家里手;从助理审判员到员额法官、副庭长,王文莉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清晰。办公室墙上悬挂的奖状和证书——“优秀共产党员”“最美法官”、三等功、省市审判业务技能竞赛的累累奖章——这些不仅记录着组织的认可,更见证着王文莉法官在法治征程上的求索和攀登。

图为王文莉接待来访当事人。
在王文莉心中,最重的褒奖是当信访人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是当事人含泪道出的一声“谢谢”,是本欲对簿公堂的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这些瞬间汇聚的光芒,足以照亮所有伏案加班的夜晚。他深知,法官的尊荣,系于每一次公正的裁判,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次对法律尊严的坚决捍卫。
学精神 谈体会
做一名“如我在诉”的坚定践行者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之重。手中的法槌敲响的不仅是庭审的开始与结束,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多年来,我始终把当事人看作亲人,将心比心地办理案件,秉持“如我在诉”的意识,在每一个案件中努力寻找事实与法律的契合点,让裁判结果既符合法律精神,又始终传递司法温度。
法官的职责不仅是裁决纠纷,更是社会矛盾的化解者。我曾审理过许多看似琐碎却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案件,无论是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还是错综复杂的商事争议,我都要求自己耐心倾听、细致审查,因为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司法者应当有温度——这份温度源于对当事人诉求的尊重,对困难群众的关怀,更源于对法治信仰的坚守。
公正司法离不开专业与自律。我时刻提醒自己:裁判文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必须慎之又慎。面对新型案件和复杂法律关系,我坚持学习、精进业务,确保裁判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唯有保持如履薄冰的敬畏,才能守住内心的天平,不辜负胸前的法徽。
未来,我将继续以忠诚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做一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法官,做一名“如我在诉”的坚定践行者,让公平正义温暖每一个当事人。
手记
像一盏明灯,温暖急盼的心灵
推开王文莉办公室的门,他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卷宗之间,那些纸张将他整个环抱其中,王文莉目不转睛地沉浸在字里行间——这仿佛就是他十多年法院生涯的无声注脚。
这位从西北大地走来的汉子,身上竟也奇妙地融合了南方的温润。当年,虽以法律专业毕业却暂入国企门墙的王文莉,心中却始终留着那盏法律的灯未曾熄灭。“法律不该束之高阁。”他目光沉静而坚定,“它该为普通人所需,也该为普通人所用。”正是这朴素信念,引领他最终通过严格的考试,一路从北往南、又从南向北而行,在洞庭湖畔的常德扎下了根。
12年法院生涯,他大半时光沉潜于涉信访纠纷的漩涡。当记者问及法律工作者的核心素养时,他未加思索,只朴素作答:“耐心加专业。”这看似寻常的五字箴言,却像钥匙一样打开了他工作的真实图景:在一次次信访接待中,他俯身倾听那些被情绪与委屈包裹的当事人。他深知,只有先以耐心融化情绪的坚冰,才能用专业之光照亮法律的路径——最终让冰冷的条文长出温度,让法理在人心深处落地生根。
十年如一日,埋头耕耘的王文莉对当事人像家人一样。张大爷告诉记者:“王法官耐得烦,愿意听我重复诉说,我很满意。”王文莉秉持“如我在诉”的意识立足岗位日复一日的坚持,像一盏明灯,温暖急盼的心灵。
来源:人民法院报·5版
记者:陶琛 | 通讯员:左龙 覃渲雯 | 摄影:吴伟麟
责任编辑:陈冰|联系电话:(010)67550710 | 电子信箱:chenbing@rmfyb.cn
新媒体编辑:段茜茜
刚速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